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你会寻找吗?(含音频)

—— 你会变卖所有的财产买下那地得到主权,拥有这无价之宝吗?

 

天国的比喻(4)
——马太福音系列文章

 

文 | 何春勋
生命季刊专稿

 


 

音频为虹雨姐妹朗读:

 


 

马太福音13:44-4651-52

 

耶稣在撒网的比喻和稗子的比喻之间夹了另外两个比喻,告诉我们,在末日结局之前,世人对于天国福音应该是怎么样的反应,结果又是如何。耶稣说:

 

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的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13:44-46)

 

藏宝和寻珠这两个比喻的结果是一样的,内容用字也是对称的。如果把他们并列,就容易看出重点。

 

宝贝就是宝藏,埋在地里面,没有人知道。有人无意间发现了宝藏的踪迹,知道地底下有好东西,但一时拿不出来。所以就把发现宝藏地点的标记给遮掩封存起来,不让别人发现。另外有一个买卖人,就是珠宝商人,长久以来一直想要在市场上买到一颗最高价值的珠子,终于有一天被他遇上了。

 

接下来他们都采取行动去得到这个宝物。那一个人因为是意外发现宝藏的地点,所以欣喜若狂地去变卖他现在所有的财产,买下那块地,得到主权,然后可以慢慢地把宝藏挖出来,拥有这个无价之宝。

 

那个商人非常了解珠宝,也一直为能找到一颗最贵重的珍珠在等待在准备,这一天他遇到了梦寐以求的那颗珍珠,就毅然决然地去把他已经准备好所有的财产给卖了,终于买到那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

 

 

这两个比喻的结果都是人最后得到了那个重价的宝贝。耶稣的意思是说,人不论是无意之间或是刻意搜寻的时候听见了天国福音,他们的反应都是放弃原来所喜好的,舍下以前所拥有的,不计一切地去得到这个福音。这两个比喻非常的类似,其中一个比喻就足够表明耶稣的意思,那为什么要用两个呢?其实这两个比喻有一个关键不同的地方。

 

藏宝的比喻中的那个人是指所有人,结局用的动词去,变卖,买都是现在进行式,他所变卖的都是他手上现有的,所有能拿得出来的,买到以后,他要继续地进行挖掘发现的工作。这个藏宝买地挖掘的事情会持续发生在很多人的身上。

 

寻珠的比喻用的动词去、变卖、买了都是过去完成式,这一个特别的商人所变卖的全都是他早已准备好了的,是他所有的财富,当他买下重价的珠子,他就完成了心愿,这件寻找珠子的事情就结束了。两个比喻指的对象不同,语气上更是有明显差别,那么耶稣这样说是有什么用意吗?

 

如果把藏宝的人解释成外邦人,寻珠的买卖人比喻成犹太人,从这个角度来体会这两个比喻就很有意义。犹太人是神的子民,熟读律法先知书,向来等候弥赛亚来临,一直寻求神的救赎。所以当犹太人信主的时候,他们的反应都是他们终于遇见先知所预言的那位弥赛亚,就是比喻所说的那颗重价的珠子。犹太门徒放下一切,脱开过去旧约律法传统的包袱,跟随耶稣,得到救恩,彼得、马太、约翰、保罗等许多的门徒都是例子。耶稣基督舍命十架死里复活救赎功成,这是已经完成了的事实。

 

耶稣基督降世将福音先传给了犹太人,那时犹太通国都听到福音,但有很多犹太人硬着颈项不肯相信。保罗在罗马书11章说因着犹太人跌倒不信主,福音就传到了外邦,救恩临到外邦人,一直到今天,福音继续在传扬,要持续到末日之前。

 

外邦人听到福音的时候,他们的反应都是如获至宝,欣喜若狂,因为那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他们不像犹太人从小学习圣经,他们必须从头认识三一真神,持续研读圣经,明白真理,就好像要在那块田地上持续地好好地挖掘,因为那里面充满了宝藏,胜过世上的一切。同样地,他们也是放下世上现有的一切跟随主耶稣基督。

 

每一个基督徒跟主的关系都是现在进行式,基督徒的服事,教会的建造,基督徒的生活见证都是现在进行式。凡相信耶稣受洗归主的人,在世界末了天国来临之前,认识神,认识耶稣是基督,都是现在进行式,是每个人持续不断的功课,因为这就是永生。至于犹太人呢?他们已经完成结束了吗?保罗在罗马书第十一章说:

 

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经上所记:必有一位救主从锡安出来,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11:25-26)

 

这个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的意思是,这颗重价的珠子两千年前犹太人已经遇见了,虽然很多犹太人仍然不信,但是到今天这颗珠子没有离开他们,因为神没有忘记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永远之约,救恩仍然将要临到雅各的子孙,所有的犹太人。

 

耶稣对天国奥秘的比喻提到很多福音信仰的过程、不同的经历和结局,除了凸显福音广传和末日审判的警告之外,这七个比喻还带出了神的慈爱、怜悯和恩典,神的心意是好的善的,神希望万人悔改得救,不希望一人沉沦,不论犹太人或外邦人,只要愿意相信福音,离弃罪恶,都可以得救,得到永生。

 

门徒听完七个天国的比喻,该问的问了,耶稣也很清楚地解释其中的两个比喻。

 

耶稣说: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说:我们明白了。祂说: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51-52)

 

门徒都明白了,但听明白是一回事,他们要怎么去体验才重要。耶稣另外用了一个比喻来提醒他们。耶稣说一个犹太文士相信福音,受到基督真理的教导,从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转变成天国的门徒。这个转变是巨大的,是不容易的。因为他要把过去多年来所学习累积的旧约律法、礼仪传统、思想观念、习惯喜好,言语行为全部放下,由基督的福音真理和教导来取代。

 

天国真理并不难,但是要体会实践出来才行。我们现在都受教作天国的门徒,接受圣经的福音真理,但是我们心里存满了过去多年来所放进去的东西,不论是学问、知识、思想、信仰、哲学、理念、抱负、愿望、经验、方法、技能、观念等等。照耶稣比喻说的要做清理。

 

耶稣说把新旧的财宝清理出来,并没有说清出来要全部丢掉。祂说一个家主的收藏室里面有各式各样,新旧的东西。当他清理的时候,拿出宝物,他会怎么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会看一看,先评估一下,然后决定是要继续收藏,还是拿出来用,或是送人,还是丢掉。

 

这个家主的评估可以根据过去他作文士的理念和价值观。但是现在成为天国的门徒了,耶稣成为他的主,他受到福音真理的教导,对圣经有全新见解,理念和价值观改变了。原来坚持的一些想法、做法、态度都不一样了。他的做法也会翻转更新。

 

保罗原来是虔诚的法利赛人,出身背景都非常好,有能力,有学识,也有地位,他后来信主了,他就是一位文士受教做天国的门徒最好的例子,他个人的见证是这样,他说;

 

我第八天受割礼,是以色列族便雅悯支派的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就律法说,我是法利赛人;就热心说,我是逼迫教会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做粪土,为要到得着基督。”(3:5-8)

 

保罗从内心所清理拋弃的是他本来一直看重的血统身分,在法利赛人中间的名望地位,他改掉的是原来对敬虔的错误观念,对旧约圣经的误解,他清掉的是他的罪恶污秽和骄傲,他收进来存放的是对主耶稣基督正确的认识,是神的救赎恩典,是天国福音的真理,是圣灵充满。

 

所以我们过去所拥有的学问、知识、思想、理念、抱负、经验、方法、观念等等,信主以后都要拿出来清理。主是葡萄树,我们是枝子,主要透过福音真理来修剪改变我们,我们内心中每一项被修剪调整过的东西是该继续收藏,还是拿出来做更好的应用,或是跟真理不合必须拋弃,我们都要有所抉择,最重要的是把福音真理存放进去,要把福音看为至宝。

 

因为我们都是好种子,将来要有几十倍一百倍的结果,我们也知道虽然这个过程中有稗子、飞鸟、面酵存在,但我们的结局是好的,是被神所悦纳的,将来在天国里会像太阳一样明光照耀。因为我们已经放下一切,得着了基督,并且以祂为至宝。()

 

何春勋 来自台湾,芝加哥北郊葛霓华人教会牧师,生命季刊董事。

 


请点击阅读何春勋牧师马太福音系列文章?

马太福音系列文章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

生命季刊手机主页


阅读本刊先前发表的文章,请点击 ?

生命季刊备份网站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