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伯来书释经式灵修系列之十五
今日经文:那时听见祂话、惹祂发怒的是谁呢?岂不是跟着摩西从埃及出来的众人吗? 神四十年之久,又厌烦谁呢?岂不是那些犯罪、尸首倒在旷野的人吗?又向谁起誓,不容他们进入他的安息呢?岂不是向那些不信从的人吗? 这样看来,他们不能进入安息,是因为不信的缘故了。(希伯来书3:16-19)
在以色列人的历史上,有一群听见神的话(神的诫命和律法),却仍然硬着心惹神发怒的人。希伯来书的作者以历史为镜,告诫他的受信人,“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像惹祂发怒的日子一样。”第7节,作者以这句话引出历史的教训;第15节,作者再一次用这句话,以引起读者更深的省察。
在16-18三节经文中,作者提出了三个问题,然后都用“岂不是”来回答。
第16节,作者向他的读者问道:“那时听见祂话、惹祂发怒的是谁呢?” 答案不言自明,作者说就是那些“跟着摩西从埃及出来的众人”。这些人是神从埃及人的奴役下拯救出来的人,神除去了他们颈上的枷锁,赐下诫命与律法,好叫他们因遵行而蒙福;然而他们听见神的话,不但不遵行,却惹祂发怒。希伯来书的受信人,和我们今天的读者,虽然不需要回答作者的问题,但我们却必须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主耶稣舍命流血从罪恶中拯救出来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像出埃及的以色列众人那样,听见神的圣言而不遵行,并常常惹祂发怒呢?
在第17节,作者又问,“神四十年之久,又厌烦谁呢?” 答案又是不言自明的——“岂不是那些犯罪、尸首倒在旷野的人吗?” “厌烦”(προσώχθισεν)这个动词在第10节已经出现过,那里说,有四十年之久,神“厌烦”那世代的人,也就是说,神对祂悖逆的百姓极其忿怒,非常厌恶。这些人本是被神救出埃及的蒙恩之人,若听从神的话,就可以进入神为他们预备的安息之地。然而他们却因犯罪(顶撞神),尸首倒闭在旷野。希伯来书的受信人和我们今天的信徒,若不能从这样的历史教训中受警戒,就太可惜了!
第18节,作者问,神“又向谁起誓,不容他们进入祂的安息呢”?然后他回答说,就是向那些“不信从的人”。我们可以从作者的三次发问中,越发看到人悖逆神之后果的严重性。对这些悖逆之人,神先是发怒与厌烦,最后是起誓不容他们进入他的安息。作者相信,神鉴察人心,知道他们不信从是出于他们里面那“不信的恶心”,所以结论说,“这样看来,他们不能进入安息,是因为不信的缘故了”。
亲爱的弟兄姊妹,使徒保罗提醒我们,以色列先祖所遭遇的这些事,“都要作为鉴戒”;神感动先知把这些事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林前10:11)。
祷告:亲爱的主,先祖所遭遇的事,是我们今天这些蒙恩之人的鉴戒,好叫我们从中学习功课,成为对神有敬畏之心的人,成为顺从以至于蒙福的人。愿荣耀归主!阿们!
本文为王峙军牧师希伯来书释经式灵修系列之十五。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
阅读本刊先前发表的文章,请点击 ?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
Leave a Reply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