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心是信神的应许一定实现;虽未看见神应许的但仍笃信不疑
得称赞的信心
文 | 曲雅各
生命季刊专稿
音频为薇言姐妹朗读:
来11:1-6
1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2 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3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借神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4 亚伯因着信献祭与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称义的见证,就是神指他礼物作的见证。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5 以诺因着信被接去,不至于见死。人也找不着他,因为神已经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6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
当今的时代,教会的事工处处都很艰难,福音不能公开传,就连正常的聚会也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教会从古到今,始终都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型聚会不被许可,那就化整为零;线下聚会因为疫情等环境的因素不能举行,就改为线上聚会。教会在夹缝中仍然见证信仰,原因是我们知道基督信仰的宝贵,我们知道所信的是谁。
一、相信神的应许
希伯来书十一章一开始就讲“信”,并说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所望之事是说这件事还没有发生,这个实底就是事实。旧约是影子,新约是实体。旧约时盼望弥赛亚的到来,新约时弥赛亚确实来到这个世界。
现代中文译本把“实底”翻译为有把握,把“确据”译为能肯定,就是对所盼望的事,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有十足的把握和肯定。在一个地方有一个年纪很大的老人,他是一个非基督徒,在他离开世界之前的一个月内,几乎每一天只要一想到要离开世界就开始哭泣。原因不是因为太留恋这个美丽的世界,而是他说对于要去的或即将要面对的那一个未知的世界没有把握,因此他感到内心极为害怕与恐惧。最后他在无奈、绝望和恐惧中离开世界。希伯来书所列的这些人物中我们看到,他们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面对那一个未知的世界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希伯来书十一章的所讲的是“信”,中文往往要加一个字,就是“心”,合为“信心”。信如果只是信条,那就是一个道理,如果发自内心的认同,相信这一道理,就是信心。所以“信”,需要外在与内在相结合,成为信心。
很多基督徒解释信心,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去解释耶稣所说的:“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可11:24)。甚至引用耶稣的话:你若有信心,吩咐大山挪到海里,就必能成就。这不是圣经的意思,而是有些派别所强调的“信心”,这种信心是夸大人的作用,是以人为中心的信仰。
圣经所说的信心,就是神的应许必能成就。神应许山要摇动,就必会摇动;神应许大山要挪移到海里,就必然成就;神应许九十岁的撒拉怀孕生子,就必能实现;神应许已经死透了的拉撒路复活,就必能复活。1反之就是出于人的盲目。曾经在韩国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几位教会的姐妹,要去一个地方做工,前面是泛滥的河流,她们很有信心,认为神一定会让她们像彼得一样走在水面上,结果她们不听别人的劝阻,在河里都被淹死。这件事当时在韩国倍受争议,许多不信的人借机攻击基督教,实际上羞辱了主的名。
所以你不能把信心理解为“你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而是上帝的应许一定能实现。天堂我们没有去过,永恒我们还没有经历,但因着上帝的应许我们就知道这都是真的,我们就笃信不疑。上帝没有应许时,只能说:神若许可……。
所以信心不是人的信心有多大,而是我们对神应许的一个相信和回应。
二、相信神的创造
第三节专门讲创造,说明创造在圣经中的重要性。全本圣经第一卷书就是创世记,有一位神学老师的观点是说,整本圣经的一个中心就是“创造”。神的创造是从无到有的,因为祂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33:9)“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借神的话造成的……”世人说:我看见了才相信。神则说:相信就能看见。耶稣对马大说:“你若信,就必能看见上帝的荣耀。”(约11:40)在属灵的事上,信心是先于人的眼见的。
“因着信”,就是对神和神的话语的坚信,坚信神的存在,坚信神是万有的创造者和统治者,坚信耶稣就是弥赛亚。2所以,因着信,我们可以确定,所谓的自然进化论等,都是虚假的。神是使无变为有的神。信心超越人的理性和经验,理性无法理解无中生有,经验也是如此,但信心则可以。人的理性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唯有神和祂的话语极其宽广浩大。我们不能依赖自己有限的理性和经验来理解那无限大能的神的作为,我们必须依靠神的话语,靠着神赐给我们信心的大能大力而生活。
创造与信心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说,我们所信的,不是受造的假神,乃是创造之真神。真神是创造的主,是万有的源头,假神是被造的,是人手所造的。
“因着信”是基督信仰最关键的要求。我在信主前有一段时间陷入迷茫,当时对痴迷已久的气功产生怀疑,认为它的意义不大;对国人寻求的佛教等宗教也感到是一种虚空。紧接着,心中有一个感动,基督教的信仰有可能解决我心中的疑问和需要。这一念头越来越强烈,里面的感动催促我去了教会,很快我就认罪悔改、接受了耶稣为我的救主。
前些年,我在带几位学者查经时,大家谈到一些没有文化或文化程度很低的一些姐妹,他们对圣经和真理了解甚少,但对基督的信仰毫无怀疑,完全相信。这几位学者对她们的这种信心非常羡慕。因为知识分子有他们本身的问题和障碍,对任何事物容易产生怀疑。我知道这几位学者很愿意相信基督的信仰,但多年养成的“怀疑主义”有时就可能成为委身于基督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为此,常常引起他们的痛苦和挣扎。
先祖是“因着信”的榜样,圣经在此没有提亚当,而是从最初的两个儿子说起:该隐和亚伯都献祭,神看中的是亚伯的供物,没有看中该隐所献的供物(创4:3-5)。从人的眼光看,好死不如赖活,亚伯死了,一切都完了。该隐把兄弟杀了,受到惩罚只是让他在地上漂流。为了防止人的报复,神还给该隐立了记号,保护该隐的人身安全(4:15),似乎该隐更好一点。
但神的看法不一样,祂悦纳的不是该隐的祭物而是亚伯的祭物。亚伯虽然死亡,但死亡不能拦阻对神的信心,直到今天,亚伯的义举仍在对我们说话,它仿佛跨越了时空,诉说着对神的忠诚,成为美好的见证。
神喜悦亚伯祭物的原因是什么?圣经没有明说,我们不知道,我想绝不是献的是动物还是植物。因为神看重的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人的信心。亚伯是出于信心的献祭,该隐是没有信心。亚伯是因信称义之人的代表,是义人的代表,亚伯虽然死了,但信心的果效却是长存的。该隐的献祭为什不被神悦纳,在新约中有进一步的解释,即该隐的生活与他的献祭不符合。3从异教的献祭中也可以看出端倪。异教徒的献祭付出了就要得到回报,就像贿赂一样,我给了你,你就要给我,并要保我平安,凡事顺利。所以,出于利用上帝,用私欲所献的祭,神一定不会喜悦。
在亚伯以后,希伯来书的作者又讲了以诺的信,他的信表现在与神同行三百年,被神接去。与神同行,就是能够明白神的心意并照着神的心意而行。以诺有一个特别的信心,以致于能够在那样一个邪恶的时代与神有如此亲密的相交,对神有如此全然的委身,好像他是那个时代的局外人,最后是被接去不至于见死。乔治·格思里对此的解释是:神喜悦来到神面前的人热切地寻求祂,神不喜悦那些从委身而后退的人。4我们与神同行,将来同样会被神接去。在事奉神的道路上,有不少人起初很火热,但这种热情不能持久;或忽冷忽热,这是服事的大忌。
所有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劝人行善,就是要靠着人的努力、人的善行讨神的喜悦。上帝全然圣洁,祂要的是百分之百的善。人再努力行善,都不能达到上帝的标准,所以人不能自救,用行善积德的办法永远不能得到神的满意。
基督信仰的方法完全不同,就是来到神的面前要相信有神,相信祂是真神,亚伯和以诺因着“信”,便被神称为义,这是信心的结果。今天,我们因着信,被神看作是义,“因信称义”就是我们信仰的核心。
有解经家说:“信心的生活是唯一讨神喜悦的生活。”5可见,信心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中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缺少信心,就要认识这位神是万有的主宰,是创造天地万物的神。认识祂,才能相信这位真神,才能来到祂的面前,才能得到祂的喜悦和赏赐。希伯来书作者受圣灵的启示,号召在逼迫、艰难中挣扎的基督徒,勇敢地凭信心生活。作者也号召我们,不要顺从世界,在历史的舞台上站立、兴起。这段经文与我们今天的关系非常密切,仿佛在对我们说话,愿我们从中受到鼓舞和启示,坚定信心,靠神得胜一切仇敌。
注释:
[1]康来昌,《希伯来书的大祭司》,网络视频,23集。
[2]《信望爱和合本》,电子版,希伯来书11章3节。
[3]《丁道尔圣经注释:创世记》,电子版。创4:3-5。
[4]乔治·格思里,《国际释经应用系列:希伯来书》,台北市:汉语圣经协会。384。
[5]同上。394。
参考书目
1.乔治·格思里(2006)。《国际释经应用系列:希伯来书》。陈永财译。香港:汉语圣经协会。
2.康来昌,《希伯来书的大祭司》,网络视频。
3.《丁道尔圣经注释:创世记》,电子版。
4.《信望爱注释和合本》,电子版。
曲雅各 中国大陆传道人。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
阅读本刊先前发表的文章,请点击 ?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
Leave a Reply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