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考虑接班人问题,年轻一代传道人需要接棒需要彼此扶持
背后与面前
——《生命季刊》100期纪念
文 | 冯伟
《生命季刊》第100期
本文音频为韩凯弟兄朗读:
一、回顾过去
光阴似箭,生命季刊转眼已度过25年的岁月,即将成为出版超过百期的“00后”。而我们这些从首期开始阅读生命季刊的读者,当年风华正茂,如今已纷纷步入中老年。再次翻开珍藏多年的生命季刊创刊号,回首这25年,自是感慨万千,思绪归结一条:哈利路亚,感恩不尽!
九十年代在北美各地华人教会,尤其是服事来自国内大陆学人学者的教会,少不了两本刊物:海外校园与生命季刊。前者侧重福音,后者侧重灵命造就。由于常常把两本刊物一起提说,很多人甚至以为是一间机构,其实不是。笔者不才,在这两间机构或以义工身份,或以员工身份,都曾参与过事奉。笔者对其他几家面向大陆学人学者新移民开展福音工作的北美福音机构,也略有熟悉,曾有配搭事奉。每间机构都有自己的特点特色,而生命季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始终不渝地高举“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的真理,呼唤教会回归圣经、回归十架。
犹记得二十多年前我以一个神学实习生的身份参加一次牧者联祷会,其他与会者皆为港台背景的牧师。一位来自台湾的牧师提到生命季刊时评价道:“这是一间大陆背景基督徒办起来的机构,出版面向大陆背景信徒的刊物,了不起!”这位牧师特别提到,生命季刊做到两件事情,一个是把北美以学人学者为主的大陆背景新信徒与国内经过逼迫试炼的家庭教会之传承连结起来,再一个是把这些大陆背景新信徒与海外老一辈传道人的生命教导连结起来,都十分宝贵。
国内家庭教会弟兄姊妹早期翻印的《生命季刊》
早期读者来信之一
2003年芝加哥中国福音大会上,李天恩牧师、谢模善牧师和滕近辉牧师一同主领圣餐、一同劝勉信徒的场面,令人终身难忘。生命季刊所报道的一篇篇中国家庭教会血与火的见证,让身处北美舒适安逸环境的信徒,被激励舍己跟从主,经历十字架的对付与更新。生命季刊创刊号中的一篇文章“我们的牧者”所报道的老牧者,后来成为笔者多年的属灵导师之一。老人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北京读大学,在王明道先生的教会受造就和装备,预备好了后来在一次次“运动”中为主受苦的坚忍。和老人家提到季刊创刊号的这篇文章,他却谦卑地说“把我写得太好了!我有很多亏欠,我不配!”前辈们的生命,是我们效法的榜样。
犹记得九十年代生命季刊上曾经就是否应该在北美成立“大陆人为主的教会”有过一系列的讨论文章,指出了大陆背景慕道友和大陆背景信徒作为人数日益增多的群体,应当引起教会的关注。初始讨论正反双方的作者是两位大陆背景牧者。后来,主张建立大陆人为主教会的牧者,牧养了一间港台背景信徒很多的华人教会;而反对建立大陆人为主教会的牧者,后来建立牧养了一间大陆背景信徒占大多数的教会。到今日,这样的讨论已不再必要,北美绝大部分华人教会已是大陆背景信徒为主,他们也成为教会各个服事岗位的中坚力量。
犹记得新世纪之初,生命季刊上曾经因为一篇读者来信,组织发表了一系列回应文章。那位读者叫“小包包”,来信的问题是“为何我的属灵生命总是长不大?”笔者教会的一位姐妹读了以后告诉我:“牧师,我看了小包包的信,觉得那说的就是我啊!”正是因为这封来信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数位牧者的回应文章带给了许多信主若干年、却苦于灵命枯干、成长迟缓的大陆背景读者及时的帮助。后来笔者在许多培灵会、退修会中,多次分享一个关于灵命健康成长的系列信息,每次总会提到“小包包”的这篇文章。而系列信息第一篇,总是讲“在十架上成长”。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是我们信仰的核心,非我唯主的十架道路是灵命成长的必经之路。当信徒认识模糊的时候,往往把十字架简单等同于苦难甚至死亡,其实这样的认识不准确。十架大能恰恰是我们胜过苦难、得胜有余的秘诀;十字架不仅代表主耶稣的受死,也代表了祂的复活;而十架道路才是真正蒙福的生命道路。
在当今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后现代主义盛行的时代,贬低圣经、扭曲圣经、批判圣经的思想浅移默化影响信徒。而生命季刊的文章强调“回归十架与回归圣经密不可分”。
在当今世俗主义、享乐主义、多元文化盛行的时代,成功神学、混合包容、迎合妥协等思想渗透教会。而生命季刊的文章强调信“仰越纯粹越有力量”。
在当今美国社会日益败坏堕落,愈加远离圣经价值观念,乃至颠倒黑白的时代,许多教会、机构和信徒不敢发声,甚至动摇了。而生命季刊则像当年的王永信老牧师等前辈那样挺身而出,勇敢发声,呼唤美国悔改、教会悔改、归向真神。
二、寄语未来
作为生命季刊的一位读者,和一位通过在生命季刊的服事,受益远大于丁点付出的义工,愿献上心中的寄语。
记得在十几年前的一次“灵命与使命退修研讨会”上,王峙军牧师和师母请大家给生命季刊提建议。有的同工提出一年出四份季刊太少,可以改成双月刊,然后有人附和说不如改为月刊,有人继续说周刊更好,最后有人半开玩笑说“干脆改为生命日报!”当时王师母笑答了一句:“要累死我们啊。”
神的作为奇妙。如今,生命季刊的新媒体和网络事工,已经从Christian Life Quarterly 发展成为了 Christian Life Daily.
民数记8章24节说,“利未人是这样,从二十五岁以外,他们要前来任职,办会幕的事。”
生命季刊从创刊之日起,就被神大大使用。如今季刊25岁了,在传统纸质媒体逐渐式微,新媒体、多媒体、自媒体日益蓬勃的今天,生命季刊不退后,也不会仅停留在过去,而当“忘记背后、努力面前”,领受更大的托付。愿生命季刊不仅继续媒体事工,也进入新的事奉阶段,连结众教会,作时代的先知与祭司。
近十年,不断传来老一辈牧者荣返天家的消息。甚至我们这一代的传道人已在认真考虑培养接班人的问题。年轻一代的传道人需要接棒,需要彼此扶持。现今的北美华人教会,关注重点已不再是“大陆人教会”问题,而是教会的属灵传承,是在日益堕落复杂的美国社会中,如何持守纯正的圣经真理,如何帮助扶持刚刚走上事奉岗位的神学生传道人,如何跨越代沟,把福音真理传递给下一代年轻人,也包括如何教育引导出生在北美的基督徒第二代。
冯伟牧师在2012年“传道人退修研讨会”(北美)分享
在当今北美环境的剧烈变化与冲击中,教会如同一盘散沙,许多身处各地的传道人孤军奋战。七十年前的中国教会,曾面临略有相似的情形。王明道的《灵食季刊》发表了“我们是为了信仰”、“真理呢?毒素呢?”等被神大大使用的文章,阐明了基要福音主义的核心诉求,乃是为了持守那本亘古不变的圣经,持守那永不改变的信仰。
今天面对社会上各种错综复杂、似是而非的迷惑与挑战及教会的内忧外患,在生命季刊/中国基督徒生命团契的号召下,一群“我们是为了信仰”的传道人,聚集在一起,成立了“基要福音派传道人联盟”(参本期“牧者园地”一栏中的报导文章)。愿越来越多一同回归圣经、回归十架的传道人走到一起来。这个联盟的成立,不仅仅是被动消极地“抱团取暖”,更是积极主动地“抱团发光发热”,一同发出真理的呼声,一同当兵为主争战,拓展神国度的事工,把纯正的圣经真理代代传递下去,直到主来的日子。
使徒行传15:16,“正如经上所写的,此后我要回来,重新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把那破坏的,重新修造建立起来。”
感谢神,在生命季刊100期的时候,不是越来越老,而是“00后”更加年轻再出发,再领受新的使命,再踏上新的征程。
冯伟 牧师,曾任生命季刊董事会成员;生命季刊作者。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
阅读本刊先前发表的文章,请点击 ?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
Leave a Reply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