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会事奉者若在外在形象上背离圣洁标准,会损害教会整体的见证;教会当既尊重信徒的属灵自由,又维护教会整体的圣洁见证
“刺青文化”与教会事奉
文/苏湖港
生命季刊专稿
音频为郭光明弟兄朗读:
引言:“刺青文化”与教会事奉人员的身份认同
你是否曾亲历过这样的场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主日,名叫小明的事奉人员站在讲台上,带领信徒们进行崇拜。他的手臂和身上布满了龙和十字架的纹身,尽管他穿着简洁的衬衫,但这些纹身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尤为夺目。对此情景,你有何看法?或许有人对此毫不在意,认为这无关紧要;也有人可能会质疑他为何会在台上事奉,甚至有人会觉得这不符合荣耀上帝的标准等。这种多元化的反应反映了不同信仰观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我们将从圣经的角度探讨在教会事奉人员纹身的课题。
在当今社会,刺青(纹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从昔日的次文化(subculture)符号逐渐转变为主流社会中的时尚象征与个体身份认同的表达形式。其影响力渗透至社会各个阶层,教会群体亦难以完全免受此潮流的冲击。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往往将刺青视为彰显个性、表明信仰,甚至纪念属灵经历的手段。无论是在艺术、时尚圈抑或普通民众中,刺青愈发被看作一种个性展现、纪念重要时刻或传达内在信仰的方式。然而,对于基督徒而言,刺青并非单纯的文化或个人选择问题,而是涉及更为深刻的神学思考。特别是当教会事奉人员身上出现刺青时,其影响超越了个体信仰见证,直接关系到教会整体的圣洁形象及其对外的属灵见证。本文将从圣经教义出发,探讨刺青与教会事奉人员之间的属灵关联,分析其对教会事奉及信仰见证可能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思考教会应如何应对这一现象,以维护教会整体的圣洁与公义。
一、教会事奉人员的圣洁身份与刺青的矛盾
首先,教会事奉人员具有特殊的圣洁身份,不仅需要无可指责的属灵素质,还需保持端庄的形象以见证基督。在提摩太前书3章和提多书1章中,保罗详细列举了对教会长老和执事的严格要求,包括“无可指责”,“有好名声”,“节制、自守、虔敬”等。对于事奉者而言,这不仅是个人的操守标准,更关乎教会的整体形象。因为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整个教会,任何不慎的举动可能会引起外界对信仰的质疑。刺青作为一种极具个性和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常常与流行文化和世俗认同相关,而这些元素有时是不合圣经教导的。
其次,哥林多前书8:9提醒我们:“你们要谨慎,恐怕你们这自由,竟成了那软弱人的绊脚石。”刺青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往往带有隐含的价值判断。虽然对一些人来说它可能只是一种艺术表达,但在教会环境中,尤其对事奉者来说,这类行为可能对信徒尤其是初信者带来困惑,甚至误导。因此,事奉者不仅要考虑个人的信仰自由,还要顾及其在会众心中的影响力。若一个事奉者在身上纹有刺青,这会否被信徒解读为他偏离圣洁身份,以至降低属灵权威?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教会并非要完全拒绝所有的世俗文化,但是需要非常谨慎地审视。教会事奉人员既然被称为基督的仆人,就必须在言行和生活方式上成为众人的榜样,彰显神圣洁的形象。刺青的象征多变,可能成为他人质疑事奉者圣洁身份的导火线。
二、刺青的属灵内涵:教会事奉者的身份与见证
圣经常用“印记”象征人与上帝之间的属灵关系。启示录中的印记既可代表属神的子民(启示录7:3),也可象征撒但的权势(启示录13:16-17)。印记带有宣告归属的含义。当教会事奉者在身体上纹刻某种图案时,这无形中可能在宣告某种属灵认同。因此,刺青不仅是个人选择,也关系到教会对事奉人员的神学认同。
刺青在许多古代文化中被视为对神明或灵界效忠的标记,与圣经中严禁以色列民效法异教形成鲜明对比(利未记19:28)。当代刺青文化虽被广泛世俗化,但其背后仍潜藏属灵上的冲突。若教会事奉者带有可能引发属灵误解或象征属世权势的图案,势必损害其属灵见证。现代刺青中常见的邪恶符号或撒但印记,如倒十字、六芒星等,皆为与撒但权势相关的象征。这些图案实质上在属灵层面上表现出一种属灵归属的宣告,会影响到信徒的心灵。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6:19中,提醒信徒“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事奉者的身体应成为荣耀神的器皿,而非世俗文化的标志。刺青不仅是文化行为,亦涉及属灵归属的宣告。若刺青图案与上帝圣洁属性不符,或可能引发属灵上的混淆,事奉者便无法维持教会的纯正见证。
三、刺青对教会事奉的影响
圣经一再强调,信徒应与世俗文化分别:“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罗马书12:2)作为教会事奉者,他们应当成为属灵生命的榜样,而非文化潮流的象征。带有刺青的事奉者有可能被误解为效法世俗、而非效法基督,会在教会中带来负面影响。
教会作为基督的新妇,应彰显圣洁、纯洁与公义(以弗所书5:27)。教会事奉者若在外在形象上背离圣洁标准,则会损害教会整体的见证。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8章中提到,为免弟兄姐妹“良心软弱”而跌倒,信徒应在自由中节制(哥林多前书8:9-13)。对于事奉者而言,尽管刺青可能表达个性,但更应考虑是否会引发教会内部不必要的争议,或给信徒带来迷惑和软弱。因此,在面对刺青等具争议的行为时,教会事奉者应谨慎选择,以维护教会的圣洁与团契的合一。
四、教会对待刺青的立场与属灵原则
教会对刺青问题应当采取一种既有原则性又充满智慧与爱心的立场。圣经明确教导信徒要在基督里享有自由:“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加拉太书5:1)然而,圣经同时强调,这种自由并非放纵己欲,而是要求信徒在自由中“保持圣洁,无可指责”,以彰显基督的形象:“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彼得前书1:16)因此,教会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应当以圣经真理为准绳,平衡信徒的属灵自由与教会的圣洁见证,以宽容与智慧作出合宜的引导。
对于已经拥有刺青的信徒,教会不应采取律法主义的态度进行排斥或指责。律法主义常以外在行为作为衡量信仰的标准,却容易忽略信徒内心真实的信仰状态与属灵成长。马太福音7:1节提醒我们:“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这表明教会对待不同文化背景或生活经历的信徒,不要论断,而是要以基督的爱心包容。因此,教会在面对已经拥有刺青的事奉者时,应当以恩典与劝勉为出发点,而不是因他们外在的标记而草率地予以否定。
然而,教会的爱心接纳并不意味着对刺青文化的全面认同。保罗在哥林多前书8章中提到,信徒的自由应当以“不绊倒软弱的弟兄”为前提。对于那些拥有刺青的事奉者,教会可以在爱心中帮助他们认识刺青可能带来的属灵误解与文化冲突,鼓励他们在必要的场合采取合宜的遮掩或去除方式,避免引发信徒或外界对教会的误解。保罗在哥林多前书9章19-22节中曾言:“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这一段经文表明,信徒在行使个人自由时,应当具有属灵的智慧,为了福音的缘故甘心限制自己的自由,甚至作出外在形象的调整,以免因个人的风格而妨碍他人归向基督。
对于尚未刺青却有刺青意向的事奉者,教会应当以圣经真理为引导,提醒他们“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哥林多前书10:23),引导他们在属灵生活中以圣洁为最高目标,而不是盲目追随文化潮流或彰显个人的外在风格。圣经一再强调,信徒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和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摩太前书4:12)。教会领袖作为群体的牧者,他们的行为与选择尤其应当谨慎,因为他们的言行不仅影响个人的见证,更影响整个教会的属灵气氛。因此,事奉者在是否接受刺青的问题上,应当将教会的合一与圣洁作为优先考量,而非单纯依从个人的喜好与自由。
为了避免在刺青问题上产生争论,教会可以考虑为事奉人员设立明确的外在形象标准,要求事奉者在服装、行为以及刺青等方面都符合圣洁、端庄的原则。这并非对个人自由的压制,而是出于对教会整体见证的维护与信徒合一的考量。保罗在提摩太前书3章2-7节中列举了监督的资格,其中包括“无可指责、有节制、端庄、自守”等特点,这些标准虽然主要针对领袖的内在品格,但同样可以延伸到他们的外在表现,因为外在形象往往是内在品格的反映。
制定外在形象的标准并非要将信徒引向律法主义,而是要确保教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文化潮流时,能够有一个清晰的立场,以免造成对属灵权柄的混淆与误解。具体而言,教会可以根据文化背景和属灵环境,在服饰、仪表、刺青等方面制定合宜的规范,引导事奉者在外在形象上“凡事端庄、不可羞耻,装饰自己,以善行为妆饰”(提摩太前书 2:9-10),以此彰显基督徒生活的圣洁。
在处理刺青问题时,教会应当始终牢记爱心与真理的平衡。爱心使我们以包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信徒,而真理使我们在面对文化潮流时,依然能够保持属灵的警醒与圣洁。耶稣在约翰福音17章14-16节中为门徒祷告:“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这段经文提醒教会,信徒虽然生活在世界中,但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与身份认同应当与世俗文化有所分别。因此,对于刺青这一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外在标记,教会事奉者应当在自由与圣洁之间保持清晰的界限,既不因为外在的符号而论断弟兄姐妹,也不随意接受世俗文化的标记,使基督的圣洁形象受到损害。
总之,教会在处理刺青与事奉者之间的关系时,应当在爱心与真理的框架内行事。既尊重信徒的属灵自由,又维护教会整体的圣洁见证,避免任何可能引发混淆与争议的行为。通过这种方式,教会不仅能够帮助事奉者在外在形象上更好地见证基督,也能够在文化潮流中彰显教会的合一与圣洁,从而成为“世上的光和盐”(马太福音5:13-16),使人看见我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我们在天上的父。
苏湖港 现居马来西亚,参与教会的事奉。
请点击参加祷告👇:
守望祷告时间:
北京时间
周一至周五:
早上六点开始,晚上10点结束
每天祷告16个小时
周六:早上6点–上午10点
美国中部时间(冬令时)
主日至周四:
每天下午4点开始,次日清晨8点结束
周五:晚4点至8点
请转发守望祷告Zoom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84769255004?pwd=OStVZU5BWSt4dXVHb2ZLMFFQbGxqQT09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
阅读本刊先前发表的文章,请点击 ?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
Leave a Reply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