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全的“人观”(8)

第八课

整全的“人观”

点击看视频

点击听音频

 

看待世界需要有世界观,进行价值判断需要有价值观,那么看待人也需要有人观。如何整全的看待人,这是一种整全的人观。

当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出一部智能手机,一部智能手机都具备哪些功能,是由设计师决定的。同样,一个人具备哪些属性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是创造人类的上帝决定的。但是,很遗憾,世界上很多不敬畏上帝的人,总是想要要扭曲上帝对人的设计,重新定义人。所以我们需要来整全的看待一个人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建立整全的人观。

上帝创造中给人自由和界限

在创世记 2:16-17,神告诉人说:“那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都可以随意吃。“ 这是神给人的自由。但同时,神又给人设立的界限——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以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所以神给人自由,也给人界限。

上帝创造中给人权利和责任

在创世记 1:28,神就赐福给他们,神让人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其他的活物。上帝赋予人管理的权利,但是这也意味着,人要承担治理的责任。人不能够只是享用权利而不负责,权利和责任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如果人没有被赋予权利,他就无法履行这项责任。但是神赋予人权利,也是为了让人按着上帝的心意完成治理的责任。

一个人负责播种,他就有使用种子的权利,但同时他也有播种的责任。另一个人负责收割,他就有管理镰刀的权利,他也有收割的责任,不能够滥用这个镰刀去杀人。所以,权利和责任是捆绑在一起的。

上帝创造中给人平等和分工

创世记 1:27-28,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祂的形象造男造女。然后在创世记 2:18,神又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平等与分工。上帝是按照祂的形像造男造女,男性、女性都有上帝的形象,所以男人和女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男人和女人的分工又是不同的,在家庭分工的不同上,妻子要做丈夫的帮助者。也就是说,男人和女人虽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在社会和家庭当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的差异并不否定他们在人格上的平等,只要丈夫和妻子都按着上帝所设计的法则去发挥他们该有的功用,二者在上帝那里都有同等的价值。

在当今这个世俗社会里,人们总是用权力的分配来衡量是否平等。人们想要通过消除分工的差异,男人做的事情,女人也能做,来达到平等。但圣经上能看到的平等不是分工上没有差别,而是上帝在赋予人的人格尊严、生命的价值可以是平等的。但是,平等并不否定人应该有分工,而分工也不否定人们在人格和生命的价值上是平等的。

这就好像一个钟表有一个时针和一个分针,这两个针有着不同的功能,所以长度和速度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两个针要求公平,有一样的长短、走一样的速度,这个钟表的功能就混乱了,它就已经被废掉了,也失去了它的价值。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上帝创造男女两个性别是有秩序的,人与人之间是有分工的。如果消除了上帝所设计的这样一个性别分工的秩序,那么整个的家庭乃至社会只能陷入混乱。所以上帝给人平等,也给人分工。

所以,我们看到按照神的创造,整全的人观包含了:

1. 人应该有自由,同时也应该守界限。

2. 人享受权利,也同时应该承担责任。

3.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但也有分工的差异。

这三组关系要正确的来看待。

当今欧美社会的扭曲的“人观”

但是今天的世俗社会,不管是在欧美社会,还是在一些专制社会,都出现了对人的扭曲。当今欧美社会的一种主流文化出现的是人们想要抹杀分工、想要消除人的界限,也不太重视人的责任,人们只是想要追求自由、高举平等、获得更多的权利。这是今天西方社会所出现的一种世俗文化的错谬。

以人为本 以神为本

法国《人权宣言》 美国《独立宣言》

这种只追求平等、自由和权利,却抹杀了分工界限和责任的扭曲的世俗文化,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这思潮早在 1789 年法国大革命时就已经风起云涌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发表的《人权宣言》。《人权宣言》第一条就是人人生来就在权利和自由方面是平等的。这一句话跟美国的《独立宣言》看起来有几分的相似,但其本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前面我们谈到了美国的《独立宣言》,谈到了“人人被创造而平等”,是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这两份宣言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观念。美国独立宣言承认人的平等是来自于造物主,是基于上帝对人的创造,这种平等体现在人格方面,具体体现在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是,每一个人追求到什么程度,最终获得多少幸福,是因人而异的,不可能在物质的财富和权利的分配上完全的平均,所以平等≠平均。

但是,法国的《人权宣言》,摆脱了造物主这个神圣的信仰基础,它用的不是人人被创造而平等,而是说人出生就自然而然的与其他人在权利和自由方面平等。法国《人权宣言》所激发的革命理想就是政治权利分配的平均、或者是在财富上分配的平均,这是一种高举人,离弃了造物主的一种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法国大革命是一个高举人的背离神的这样一场人本主义的革命,所以这也是一场反宗教的革命,法国大革命期间杀死了很多天主教的神职人员。而法国大革命的结果也没有实现在革命期间高举的那个自由、博爱、平等的口号,最后却酿成了血腥和杀戮。

最后实现的罗伯斯皮尔专政要比革命之前的王朝更加血腥和残酷。法国大革命高举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最后酿成了血腥杀戮,是因为这场革命的信仰是建立在错误的谎言之上,那就是否定了对造物主的敬畏,尝试在人的身上创造出自由、平等和权利,最后一定会以悲剧收场。

而美国的《独立宣言》则与之相反,是以神为本的一种思想,是在承认有造物主这样一个基督教信仰的一个基本原则之上而追求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

但是,今天的西方世界,包括今天的美国,神本主义思想已经势单力薄,法国《人权宣言》所推崇的人本主义思想大行其道,这是今天西方社会的思想危机。所以今天在西方社会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文化追求自由,这种文化,其自由,本质上来说是鼓励人放纵私欲、为所欲为、降低道德的标准。所以看似他们在高举人,事实上他们在让人丧失道德操守,结果是在抹杀人的尊严,让人活的失去了神造人的时候那种该有的尊贵,反而降低了人的尊贵程度。

专制社会扭曲的“人观”

在专制社会,老百姓被剥夺了自由、剥夺了权利,也不会去实现人与人的平等。只是让人守住自己的界限、让人承担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分工,来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里,人们对平等、权利、自由感觉陌生,甚至看不到人的权利、自由、平等的价值,对本来上帝赋予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东西没有感觉。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无法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社会氛围,但是首先我们可以在意识上自我觉醒。不管社会和环境如何,我们能够在观念上有一个整全的人观,对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有人在争取自由、平等、权利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们所捍卫的,是上帝赋予他们与生俱来的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所必须应该有的神圣的礼物,而认识到这件事情的正当性和价值。

错误版本的“人观”

历史上影响了我们很多人对人的看法不同版本的错误的人观:

行为主义心理学

以约翰·布罗德斯·华生(John B. Watson)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看作动物世界中的高级动物,认为人人完全是物质性的、没有灵魂,人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可以如同其它动物一样被调教,就是把人看作一个纯粹的生物学机器。

所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常常用动物做实验,然后把用于调教狗和鸽子等动物的实验结论用在人身上。说到底就是把人看作一种动物界当中的一个种类。

这种观念多少也影响我们。因为我们过去是受到这种唯物主义的教育。唯物主义也否定人的灵魂,把人看作一个纯粹的生物学意义的或者物质性的一个存在。很多人把人的罪归因于大脑内分泌失调,把人灵性的问题解读为生理疾病。于是,罪人就被解读为病人,不再需要悔改,而是需要治疗和关心。病人不再需要圣灵的更新改变,而只需要吃药。所以这样子的一个对人的看法的改变,就导致了如何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也被改变了。

我们不否定人的生理症状会对人的情绪或灵性有影响,因为神造人,也创造了人的肉体,也给人灵魂,人的整个生命是一个整体,所以肉体和灵魂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只是把人看作物质性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动物。这一点是违背圣经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把人格分为是本我、自我、超我,用“性”和“欲望”的冲动来解读人的灵魂。本质上这是在亵渎上帝了上帝按照祂的形象造人所赋予人的尊严。而弗洛伊德的这种心理学理论为西方社会的性解放提供了精神动力,对人类的祸害一直延续到今天。

马克思主义

人是经济动物。经济水平决定了“人”的属性

马克思主义则是把人看作是一种经济动物,依据人的经济财产的拥有量定义他的身份,我们都很熟悉的贫农、中农、富农、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些概念把人划分成三六九等,结果是让一个阶级的人仇恨另一个阶级的人,最终挑唆暴力革命。而在革命的过程中,人的尊严被亵渎、人的生命被杀戮。

为什么在这个革命的过程中杀人是那么常见的事情?批斗一个人、亵渎一个人的尊严、给一个人戴着高高的帽子在大街上游街示众,因为人的定义被改变了。

无神论存在主义

人是绝对自由,自己决定自己的意义

让·保罗·萨特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也影响很多人。萨特的存在主义基本延续了尼采的某些思想,尼采曾经说“上帝已死”,接下来他就提出了一个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上帝不存在了,人就必须面对一个虚无主义的痛苦。怎么样战胜这种虚无主义的痛苦呢?

那就要用强大的意志。

而萨特用他的哲学就建立了这样一个强大的自我意志。他说:人是绝对自由的,他要人在自由中来实现自我。人必须要靠着自己来定义自己是谁,自己来创造自己存在的意义。基督徒一听都知道,这就是让人自己扮演上帝。

20 世纪八十年代,萨特的思想在中国,尤其在知识分子当中,很受欢迎。直到今天,即使很多人没有读过萨特的著作,人们也会很自然走上萨特指引的道路。因为,萨特的思想很满足人的罪性,高举人、高举自我、高举自由、让人自己取代上帝,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罪性啊!所以这一种思想不用那种很隐晦的哲学论述,就很自然的就会深入人心。所以今天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美社会,这一种思想仍然在主宰着很多人的人

生。

后现代主义

今天在后现代的文化当中,人被定义为社会文化的产物,或者说人是社会文化的结点。宗教、性别、性取向、家庭,等等很多社会因素,好像是一个渔网好几条线交织在一起打一个结,塑造了这个人。

那么在美国,这一种后现代文化的人观就塑造了一个叫 intersectionality 的这种理论,可以翻译成是“交叉身份认同理论”。这种理论被灌输给下一代年轻人,塑造了新一代人广泛接受了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在这种后现代的人观中,完全没有上帝的地位。在这种文化里,基督教被定义为是压迫穆斯林移民或者其他宗教信仰的人的一种霸权性的文化。所以,在今天的美国后现代文化当中,年轻人信耶稣,不是是否合理的问题,而是是否道德的问题。说到底,这一套理论是上帝的敌人。

我们被这些扭曲而错误的人观塑造的文化思潮包围着,我们都是呼吸这些文化空气长大的。让我们基督徒从圣经里来重新认识人、用圣经更新我们的观念。也许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社会环境、无法改变文化思潮,但是,起码我们个人可以根据上帝的真理,改变我们自己的思想观念。觉醒从自己开始。就算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没有自由、没有权利、没有平等的社会环境,我们仍然可以在观念上首先自我觉醒。正确的认识自己是上帝按照祂的形象所造的人,有人格尊严的人。正确的认识他人,给予他人该有的尊重和对生命的保护。认识到上帝赋予了我们平等、自由、权利,给我们设定的界限、分工和责任。

自我觉醒

虽然我们在客观条件上可能没有办法去实践出这种权利、自由和平等,但是我们应该有这些东西。只是说我们没有条件享受它罢了,但是我们应该有。

打个比方,就好象一只雄鹰,它有一双翅膀,应该飞翔在天空,天空是它的家乡。这是一只雄鹰生命的特征。但是,一个凶残的猎人把一群雄鹰关在笼子里,不让它们飞翔,只让它们每天低着头在地上寻觅食物。这些雄鹰或许无法逃脱那个笼子,但是,它们至少可以首先保持一只雄鹰的心志,它们需要始终坚信自己是一只雄鹰(而不是一只母鸡。)每一只雄鹰都不应被猎人欺骗,它们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有一双会飞的翅膀,天空是它们该有的家乡,这是猎人无法改变的现实,因为那时造物主赋予每一雄鹰的生命的一部分。这一种自我认知、这一种自我的觉醒,使得这些雄鹰不会被猎人驯化为母鸡。它们会铭记造物主赋予它们的生命的特质,它们会时常仰望天空,并寻找机会翻墙、越过笼子呼吸外面的空气。也因为它知道,造物主赋予了它雄鹰的生命。这种思想上的觉醒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堂的作业:

1. 根据上帝的创造,整全的人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2. 在人观的方面,现今世俗社会的观念和做法错在哪里?

3. 根据圣经的人观,你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的责任、权利、自由和界限,以及自己和家人的关系与分工?

下一堂课:根据神的创造,来谈性别、婚姻和家庭

 

 

| 林后1:4 |

我们在一切患难中,祂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