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女儿!

 

女儿……女儿!

 

文/施玮

生命与信仰 总第20期 2011年5月

 

经文:《路加福音》8:41-56 (参《马太福音》9:18-26、《马可福音》5:22-43)

 

有一个管会堂的,名叫睚鲁,来俯伏在耶稣脚前,求耶稣到他家里去;因他有一个独生女儿,约有十二岁,快要死了。

 

耶稣去的时候,众人拥挤他。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医生手里花尽了她一切养生的,并没有一人能医好她。她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繸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

 

耶稣说:“摸我的是谁?”

 

众人都不承认。彼得和同行的人都说:“夫子,众人拥拥挤挤紧靠着你。”耶稣说:“总有人摸我,因我觉得有能力从我身上出去。”

 

那女人知道不能隐藏,就战战兢兢地来俯伏在耶稣脚前,把摸他的缘故和怎样立刻得好了,当着众人都说出来。

 

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

 

还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不要劳动夫子。”

 

耶稣听见就对他说:“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

 

耶稣到了他的家,除了彼得、约翰、雅各,和女儿的父母,不许别人同他进去。众人都为这女儿哀哭捶胸。耶稣说:“不要哭!她不是死了,是睡着了。”

 

他们晓得女儿已经死了,就嗤笑耶稣。耶稣拉着她的手,呼叫说:“女儿,起来吧!”她的灵魂便回来,她就立刻起来了。耶稣吩咐给她东西吃。她的父母惊奇得很;耶稣嘱咐他们,不要把所做的事告诉人。

 

(一)

 

有一个人名叫睚鲁,他尽心尽力地在会堂服事神,主持崇拜、维持秩序。他德高望重、品行端正、受人尊敬,被授权挑选在会堂中参与宗教服事的人。耶和华神理应按着他的好行为奖赏他,至少赐他一家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可是他的女儿却病了,仅仅十二岁的女儿是睚鲁的独生女儿,是他和妻子的掌上明珠。自从女儿病后,他们就不住地祷告,会众和邻人也都为这少女祷告。可是少女的病却急速地加剧着,以至于看着好像快要死了。

 

难道上帝竟未听见这些祷告?义人祷告的功效在哪里?

 

有人来对睚鲁说:“那位行神迹,说话大有权能的拿撒勒人耶稣正在这里,何妨去求他医治?”

 

睚鲁的妻子仿佛猛然醒过来一般,从女儿的病床边跳起来,说:“对啊!怎么没想到呢?那个耶稣在迦拿的婚宴上变水为酒,更神奇的是,还是在迦拿,他对来求他的大臣只说了一句话,大臣儿子的病就好了。那位大臣不过是希律王手下的官员,而你可是管理会堂的圣职人员啊!他不是更该救我们的独生女!快去快去!”

 

“唉,那些都是听说的……”睚鲁虽仍是半信半疑,可看着床上病得气息奄奄的女儿,也已是毫无办法、方寸尽乱了。他被一群邻里会众拥着出了门,向加利利海边跑去。

 

(二)

 

海边。施洗约翰的门徒正在问耶稣:“我们和法利赛人常常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什么呢?”

 

耶稣对他们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哀恸呢?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

 

问耶稣的人原本心里有着一份骄傲,禁食早已因宗教而成为与圣洁有关的标志了。他们在大街上、在会堂中,常常显出正在禁食的样子,表明自己与众不同的敬虔,也似乎拥有了责备别人的权力。

 

而耶稣却直接谈到了悲伤与哀痛,这让问话的人和旁边的人都吃了一惊。宗教里的禁食、律法中的禁食,还有多少是出自心灵中的哀痛呢?耶稣的话这样简单、诚实,似乎与律法、宗教无关,却将人的心带回到了律法与宗教的初因。

 

耶稣又说:“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唯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

 

耶稣正说话的时候,睚鲁和众人急急赶来。睚鲁奔到耶稣面前,俯伏在他的脚前,求耶稣去他家里,医好他生病的女儿。

 

耶稣看着他,叹息这位服事神的人竟不认识神,竟然还没有希律政府的官员,那位大臣和百夫长的信心大,定要自己去他家里。但耶稣体会到他痛苦的心灵,怜悯地扶起他来,向他家的方向走去。

 

(三)

 

进入城区,街市两边的摊贩、商铺使路变得狭窄,更多的人加入了拥挤的人群。人们对神迹奇事总是充满好奇,这好奇中有信也有不信,有冷眼旁观、也有脆弱的盼望。

 

一个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女人也尾随着人群,灰暗厚重的外衣、披肩,一层层裹严了她的身子、头和脸。她微微弯曲着,尽量地缩小身子,战战兢兢地躲避着与他人的触碰。

 

摩西律法中规定“人若患漏症,他因为漏症就不洁净了。”他躺的床、坐的物都不洁净,触摸他的人也就不洁净了。(参见《利未记》15章)因着这个病,这个女人活得像个被咒诅的人,她再也不敢伸出自己的手,不敢靠近人群。

 

十二年来,她花尽了自己所有的钱,变卖了一切,四处求医,却没有一个能医好她。绝大部分时间,她都只能把自己关在幽暗、空荡的屋子里,避开人们嫌弃、厌恶的眼神。她甚至觉得自己是上帝弃绝的人,不敢祷告、不敢再盼望得医治。

 

虽然,她是个被文化与宗教打成死囚的人;虽然,她自我幽禁在绝望与自怜中,但她仍听见了耶稣的名字。

 

人们都在谈论这个名字?谈论他神奇的能力,质疑他的身份。而这位身陷贫病与鄙视的女人,却在这些只言片语中,看见了神迹背后的爱与怜悯。

 

(四)

 

这一天,耶稣从她的窗门外走过,那安静的足音,穿越了喧嚷的人声,轻轻地敲响了她的心门。

 

她不是唯一听见敲门声的人,她更不是唯一需要医治的人。但她,这位患了不洁之症的女人,因着对耶稣之爱的信任,而打开了她自怜、绝望的心门。

 

她跑出门去。

 

宁愿明天承担或许是更深的绝望,也要在今天,在此刻,让心灵再一次靠近爱,让希望再一次飞翔。

 

这个被定为不洁的女人,冒着被人斥责、唾骂的可能,挤入人群,靠近耶稣。但当她终于挤到他身后时,却停住了。

 

她不敢呼求。是不敢让众人发现自己?还是觉得不配让耶稣为她停下脚步?

 

她心里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

 

于是,她悄悄伸手,摸了摸耶稣的衣裳繸子。血漏竟立刻就止住了。

 

(五)

 

繸子缝在衣服边上,钉着象征尊贵的蓝色细带。这是耶和华神为以色列人设计的服装,无论你走在圣殿之中,还是行在旷野、街市,随步飘动的繸子,提醒着人遵行神的律法。

 

而此刻,被律法定为不洁的女人,却在祈求一个大过律法的恩典。她用世人看为不洁的手,去摸至圣者尊贵的衣裾。她不敢发声祈求或诉怨,却将一腔悲苦倾倒给爱。

 

耶稣说:“摸我的是谁?”众人都不承认。

 

跟随、拥挤耶稣的人群中,有谁伸出了信心之手,摸着了神子慈怜的心呢?他的门徒们也不懂,只想着如此拥挤,耶稣怎么还问谁摸了他?“夫子,众人拥拥挤挤紧靠着你。”

 

旁观者看见的是“拥拥挤挤”,门徒们满足的是“拥拥挤挤”,仇敌们嫉妒的也是“拥拥挤挤”……

 

却唯有一只颤抖、渴求、自卑的手,被神的儿子,道成肉身的救赎者,看见了!珍惜着!耶稣说:“总有人摸我,因我觉得有能力从我身上出去。”

 

“摸”与“能力”相连。这是对“拥挤”者的教导,也是对他们的挑战。这是对血漏女人的肯定,也是对她的挑战,能否在众人面前,坦露羞耻,见证蒙恩。

 

女人知道不能隐藏,战战兢兢来到人前,俯伏在耶稣脚前,把摸他的缘故和立刻得愈当众说出。

 

耶稣要让在黑暗中哭泣的人,在光明里蒙福,要让他的女儿走出自卑自贱。如同天父为他的爱子作见证一般,神子耶稣在众人面前,为一个崭新的生命亲作见证。

 

“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去吧!”

 

(六)

 

人群中一阵混乱,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跑来,向睚鲁报哀道:“你的女儿死了,不用再劳烦夫子去了。”睚鲁听了,呆立在那里,什么也不能想,只觉得独生女儿的离世将他整个世界都毁了。

 

一切都完了!

 

旁边的人议论纷纷:一个是不洁的妇人,一个是纯洁的童女;一个是半路插入的祈求,一个是宗教领袖的哀告;一个是病,一个是命。难道这“先知”竟分不清谁近谁疏,轻重缓急?

 

耶稣对他说:“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说完,他就独自向睚鲁家走去,睚鲁和众人也都随着,却沮丧、懊恼。

 

……

 

他们还没进院子,就听见里面杂乱喧嚷。

 

走进院内,见早已雇好的丧礼吹笛手、陪哭的女人都已经来了,乱哄哄地让亲属快快安排丧事。

 

耶稣赶众人出去,只留下彼得、约翰、雅各,和女儿的父母,不许别人同他进屋去。

 

阳光从高高的窗台上流泄进来,照在少女的脸上和身上,像一朵夭折的百合,尚未盛开,美丽就被死亡凝冻了。众人都为这女儿哀哭捶胸。耶稣却平静地说:“不要哭!她不是死了,是睡着了。”

 

床上美丽少女的样子确实如睡了一般,可他们早已经无数次地查验过,晓得女儿已经没有了呼吸,心脏也已停止了跳动,是死了。耶稣的话让他们更为悲伤,甚至转而忿怨,就嗤笑耶稣。

 

耶稣并不理会众人的嘲讽与怨责,他安静地向着这个被死亡冰封的少女走去。那被血漏妇人摸过的衣裳,在光中波动,仿佛是上天吹下来的一口生命的气息,吹入死的王国,吹入少女的身躯,也吹入遍地“不信”的枯骨。

 

耶稣拉起少女的手,呼叫说:“女儿,起来吧!”

 

女儿,起来吧!

 

这声呼唤,被世间多少个女儿听见了呢?听见的女儿们,就如这个少女一般,灵魂便回到了死的躯体中;听见的女儿们,就活过来,就立刻起来;听见的女儿们,就按耶稣的吩咐,吃他所赐的食物。

 

惊奇的,又何止女儿的父母?

 

施玮  来自中国大陆,诗人,作家,现居美国,为《海外校园》编辑。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