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督教纪事(近、现代部份)(二)

教会创建时期(1860 -1899

 

19 世纪60 年代

1860 (清咸丰十年),自1807 年以来,英美各传道会派遣入华的传教士共224 人,新教信徒从6 人增至2000 人。[1996 ]

1860 (清咸丰十年),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 .Allen )抵上海。1868 年创办并主编《教会新报》周刊,1874 年更名为《万国公报》,变为政治,经济,科学和宗教的综合性刊物,针砭时弊,如宣传禁烟,提倡女权和女子教育。在甲午战争后,宣传中国维新变法。[1990 ]

1861 (清咸丰十一年),英国基督徒傅兰雅(John Fryer )来华,任职于主持 江南机器制造局附设翻译馆。在华30 余年,共译书129 种,其中自然科学57 种,应用科学48 种。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有传教士的传播之功,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提倡和努力。1876 年,傅兰雅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授课章程由傅兰雅所定,中国学者王韬、徐寿等鼎力相助。[1978 ,1997 ]

1861 (清咸丰十一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 )译《四书五经》在1861 -1871 十年间陆续出版,其译本至今仍是西方汉学界公认的经典之作。当十九世纪欧美沉醉于“白人优秀论”的谬误,视中国为黑暗与野蛮的象征时, 传教士中的学者们以其介绍的中国文化,为中国辩护,影响较大的还有美国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 .Williams )的著作《史前中国》,德国传教士花之安( Ernst Faber )的著作《自西徂东》等。[1978 ]

1864 (清同治三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Mateer )在山东登州 创办教会学校“文会馆”。初创时只是一所小学,10 年后升格为中学,又过10 年升格为大学,其发展之快和成绩之显著,为早期教会学校之首。狄考文极力主张实施“完整的教育”,即“要对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现代科学以及基督教的真理有个良好的理解。”至1876 年底,英美新教教会开办的学校已达350 所,学生5917 人。最初,教会学校的生源多为穷苦人家的子女,士绅之家对教会学校不屑一顾。但教会学校以新颖的教学方式、注重实用的教学内容,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成为趋时求新的学子的首选,连士绅之家也愿意送子女前往读书了。[1999, 1999 ]

1864 (清同治三年),何进善在广东佛山成立自立教会,1870 年完全由中国教徒捐款、捐工建造了第一座“三自”教堂。何进善早年毕业于英华书院,1846 年被按立为牧师,是继梁发之后的第二位中国籍牧师。他为人“端和俭朴,不议人之非,不矜己之能”,为传教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1999, 1983 ]

1865 (清同治四年),戴德生创立跨宗派的内地会;同年发表著作《中国的精神需要和要求》,呼吁传教士来华传教。内地会由一群热忱而有爱心的传教士自由组成,吃苦耐劳,不避艰辛,除信守基要真理外,并不像其它宗派执著于 某些观点;他们所持守的严格的属灵原则至今仍是中国教会的祝福。内地会的另一特色是建立教会后,以自立自传自养为目标,不接受外来的津贴补助,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他们深入内地传教,在短短的十多年里,将福音传到19 个省,并深入到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新疆西藏。[1977, 1988, 1990, 1997 ]

1869 (清同治八年),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 1845-1919 )来华,次年抵上海。1890 年任天津《时报》主笔,宣传维新变法。次年任基督教文字机构广学会的总干事达25 年,出版宣传基督教和传播西学的书刊。[1990, 1993, 1978 ]

 

19 世纪70 年代

1870 (清同治九年)6 月,天津教案发生。从鸦片战争起,全国发生大小教案400 余起,大部分集中在19 世纪60 -90 年代这30 年中。外国传教士、中国传道人常遭殴打、哄逐;信徒和家人被歧视,房屋、田产遭损失;有的甚至殉道。各种反教揭帖、檄文流传,讹言不止,言者不知其妄,闻者信以为真,群情 激昂,聚众问罪;有的地方官绅则怂恿组织反教活动。也有莠民冒充信徒,混入教会“吃教”,借势欺人,传教士受其蒙蔽,干涉诉讼,引起事端。在所有教案中,天津教案最有典型意义。早在45 月间,天津城厢一带就有谣传,说传教士买通了中国教徒诱拐婴孩至天主堂,修女们将他们杀死,挖眼剖心,制作各种迷魂药。6 月初,天气炎热,又逢时疫流行,育婴堂中有三、四十名儿童患病而死;埋葬以后,又被盗墓的人发现;每天有数百人到坟地围观。民间迷拐之事愈传愈多,街巷为之不靖。6 20 日,一名被居民扭送官府的人犯武兰珍供出,与天主堂王三有牵连。于是民情激愤,士绅集会,书院停课,反洋教情绪高涨。6 21日,官府带人犯武兰珍去天主堂质对,查不出武兰珍所供的罪证及王三其人:“该犯原供有席棚栅栏,而该堂并无所见,该犯亦未能指实,遍传堂中之人,该犯并不认识,无从指证”。天主堂教士谢福音到崇厚官署面商日后办法,议明“嗣后堂中如有病故人口应报明地方官验明后掩埋。其堂中读书及收养之人亦应报官,任凭查验,以释众疑。”但这时教堂人员已与围观的人群口角起来,引起抛砖争殴。法国驻津领事丰大业要求三口大臣崇厚派兵弹压,崇厚只派了几名巡捕。丰大业闯入崇厚官署,鸣枪恫吓崇厚,然后咆哮而去。路遇天津知县刘杰,丰大业枪击刘杰未中,击伤刘杰的一名随员。积愤难忍的群众当场将丰大业及其秘书殴毙。随后鸣锣聚众,焚毁法国领事馆,并焚毁法国教堂2 座、英美教堂3座,共致死丰大业及其随员3 人,法国修士、修女12 人,误杀法国侨民2 人、俄国侨民3 人;中国教徒30 40 人被杀。6 24 日,法、英、美、俄等七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提出抗议,并派军舰进行武力恫吓。清政府先后派曾国藩、李鸿章办理此案,最后判处20 人死刑,包括府县官员在内的25 人充军,赔偿白银50万两,并派崇厚赴法国道歉,始得结案。有史家评“天津教案”是由于“半个世纪的种族嫌恶,十年来的民族怨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以望海楼皇宫故址为联军议约总部;随后被法国踞为领事馆),反基督教情绪的滋长,部分的基于宗教偏见,部分的基于迷信,部分的轻信谣言”。官府与教方未能及时解释以疏导民情,而丰大业仓猝激变事态,遂演成此一震惊中外的教案。[1996, 1997, 1992, 1998 ]

1871 (清同治十年),英国宣教士莫莱士(William H. Murray )来华。他注意 到盲人的惨状,于是献身于盲人教育。他设计出一套适用于中国普通话的点字,供盲人使用。1874 年,他在北京创办中国第一所盲人学校。在莫莱士的影响下,许多传教士也参与推动盲人教育。他们的努力,揭开了中国现代化社会工作的序幕。1887 年,米尔士夫人(Mrs. Mills )在烟台创办第一所聋哑学校;1891 年,何德医师(DR .E .G. Horder )在广东创办第一所麻疯病院;1898 年,嘉约翰医师(Dr .John G. Kerr )在广州创办第一所疯人院。[1978 ]

1872 (清同治十一年),加拿大传教士马偕(George L. Mackay )医生到台湾 传教。他披荆斩棘,踏遍山野平地,为人治病,传讲福音。起初当地人甚至用石头和刀剑伤害他,他却以坚定的爱和忍耐泰然处之。终于铁石心肠软化了,人们不再叫他“胡须蕃”,而尊敬他为“马偕牧师”。在传教之外,他还办学校、设博物馆、开医院。在台工作29 年之后,年仅57 岁的马偕垂下了辛劳的双手。他曾在日记上写道:“我要在此立下教会的基石,愿主你今天帮助我。我再一次与你立誓,就是痛苦至死,我一生也要在此地——我所选择的地方,被你差用,愿上帝帮助我。”[1977 ]

1876 (清光绪二年),山东旱灾。传教士在上海成立救灾委员会,在山东传教的李提摩太和倪维思(John L. Nevius )在灾区赈济难民,并暂时收养400 余名孤儿。次年,山西发生更严重的灾情,十室九空。传教士李修善(David Hill )和德治安(Joshua Turner )深入山西赈灾,旅行布道,并创办戒烟局。平阳府的中国学者席子直原有烟癖,受李修善的感召信主,痛改前非,自号为“胜魔”。有四、五名传教士在救灾中牺牲。灾后,传教士著文分析成灾的原因,并陈述预防措施。此后的大灾荒,如1888 -1889 年和1920 -1921 年的华北五省的两次旱灾,传教士都在救灾中担任了重要角色。[1978 ,1998 ]

1877 (清光绪三年),在华基督教宣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一届全国宣教会议,狄考文在会议中发表一篇关于中国教育的演说,被认为是宣教史上的里程碑。大 会推举丁韪良(W .A .P .Martin),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狄考文,傅兰雅,林乐知等人组成“益智书会”,专门负责教科书,包括数学,天文,测量,地质,化学,动植物,历史,地理,语文,音乐等科目,成为近代中国教科书之开端。1905 年该会改称“中国教育会”,1916 年再改名为“中华基督教教育会”。1890 -1912 年间共出版教科书20 余万册,惠及全国各地。据统计,1895年时,教会小学已达927 所,中学114 所,大学和培训班46 ,总计在校学生21315 人,其中小学生16079 人,中学生3635 人,大学生和培训生1640 人。大、中、小三级学制的近代教育雏形已基本形成。狄考文说,“教会到了哪里,哪里就有大、中、小学。”中国近代的教育改革,是晚清以来各项改革运动中最有成效的。传教士的办学之举,尤得民心,而且由于科学新知的传播,官绅和民众智识大增,对西方事物和宗教逐渐有所认识,因此官绅士人逐渐退出反教的行列。[1978 ,1997 ,1999 ]

1878 (清光绪四年),颜永京协助施约瑟主教(Bishop Schereschewsky) 在上 海建立圣约翰书院,并综理该校校务(后该校扩建成圣约翰大学)1887 年,颜永京出任圣公会牧师,致力于教务,也热心公益,推动禁烟、天足运动。1895 年,他代表中国禁烟总会,赴英美各地演说中国受鸦片之害,谴责英商唯利是图的恶行,呼吁本著基督爱人如己的心根绝鸦片输入中国。[1983]

 

19 世纪80 年代

1881 (清光绪七年),山西内地会长老席胜魔在邓村创立福音堂,是内地会最早的自立教会。席胜魔从事戒烟工作,并创办教会,成为早期中国教会的著名领袖。他写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在中国信徒中长期流传,有的还被译成英文。 [1994 ,1983]

1883 (清光绪九年),孙中山在香港由喜嘉理牧师(Dr .Charles R. Hager ) 施洗,成为基督徒。次年协助喜嘉理牧师到澳门,香山各地布道。[1997]

1885 (清光绪十一年),中国劳工许芹毕业于勒恩神学院,受长老会委派前往纽约华埠拓荒传教。他访问华人商店和洗衣店,了解华人社会的现状与问题, 从主日学入手,逐渐扩及于成人,然后建立纽约地区第一个华人自立教会。[ 1983]

1887 (清光绪十三年),英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中国设立的出版机构“广学会”在上海创立。广学会主要出版传教书刊,后来又“以西国之学广中国之学 ,以西国之新学广中国之旧学”为号召,出版西学书刊。该会发行的《万国公报》风靡一时,朝野人士,无不阅读,对清末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光绪皇帝等有很大的影响。1898 年,康有为在变法失败,避难香港时曾坦言:“我信仰维新主要归功于两位传教士,李提摩太牧师和林乐知牧师的著作。”[1990 ,1997,1999 ]

1889 (清光绪十五年),在中国内地的新教传教士有1296 人,主要来自英美两国,代表41 个差会。也有德国,丹麦,瑞典,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传教士在华活动。新教各主要宗派相继传入,足迹遍及全国。[1997]

 

19 世纪90 年代

1890 (清光绪十六年),上海传教士大会决议出版一本全国通用的中文圣经,务求做到忠于原文而又文笔晓畅。次年,分别成立三个委员会,负责三种不同文体的版本:文理,浅文理,以及国语。1904 年,《浅文理译本》新约部分出 版。1906 年,《文理译本》出版。《国语和合译本》于1906 年动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