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Views: 1,708

不是那么坚强的女儿
生命季刊微信专稿
朋友跟我说:“我已经看望她母亲几次了。今天,你跟我去看看她需不需要帮忙清理女儿的房间。你是医生、牧师,又是朋友,她信任你!”
这个女孩子住在大学宿舍,她母亲两、三天没有她的消息,叫来警察破门而入才发现……
“刚获知事情,这女孩的母亲悲痛欲绝,又自责又内疚。其他朋友纠结不知如何安慰人,也就不敢联络她。警察没有找到遗书,只有许多药物和酒精……她一听见别人说女儿是自杀的就非常生气。可以想像失去独生女的她是何等哀痛,更何况别人提到自杀,似乎就是‘失败的家长’的代名词。”朋友说。
“如果他在的话,就要靠你跟他谈谈。他们的关系本来就……这个是更大的挑战!”
“我当然只能聆听和陪伴,处理后事的一些手续细节,让她表达发泄而已。我提醒她这个女儿的优点,说她懂得关心人,还把手机上她写给我的短信给她看。她一直盼望新的药物能帮助她完成这学期的考试……我总是提醒她如果女儿活着的话,一定不想妈妈伤心,希望她能坚强地活下去。”朋友说。
朋友无奈地叹了口气,继续说:“我知道,有人跟她说她女儿已经在天堂了,不要难过!可是,我认为这样的话不能抚慰人心,我就静静陪伴她,关心她们夫妻的健康和关系。今天如果她预备好了,我们就去帮她整理房间。”
其实这个孩子正接受忧郁症的治疗,但父母仍然在不经意间责怪孩子不够坚强,没有让孩子有足够的缓冲。每个忧郁症病者的情况也都不一样,可是却都有些共同点。例如个性较神经质,缺乏自信,容易因外界压力或种种不顺利产生挫折感,总是从消极角度思想。另外,外在环境如遭遇重大打击、家庭不睦、亲友亡故等都可能引发疾病,但这和个人个性也有关,每个人承受打击的程度不同。
父母婚姻的问题也许亦是造成孩子忧郁的因素,这不是外人能帮助的。孩子面对父母彼此谴责,热战、冷战、剑拔弩张的情况天天上演,自然无所适及情绪低落。
在这女孩子的房间,书桌背面的墙上挂着几个相框,相片里有穿芭蕾舞装的小女孩,跳民族舞的小学生,另外有演奏钢琴和小提琴的奖状,初中西班牙文演讲比赛冠军的奖状,连中文学校的奖牌也有。
我们这个朋友是个标准的“虎妈”,如此的描述并不过分,她给孩子学十八般武艺,还要样样皆精。
带我去的朋友环视房间一遍,擦掉灰尘,说:“这些留着吧!都是美好的回忆。”
这位妈妈打开挂满各类服饰的衣橱,拿出一件说:“你看,这是我帮她挑的,女儿很听话,很少顶嘴!”
家长实在需要时刻观察,与子女保持沟通,不要自欺欺人,事实上没有顶嘴的亲子关系并不代表一定良好,孩子沉默也不表示没有问题存在。自杀是美国年轻人的第二号杀手,每五个高中生中就有一个在过去一年想过自杀。家庭冲突和学业失败是首要的原因,有抑郁症家族史的年轻人也被重点关注。当年轻人有口难言,闷在心里,感到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的时候,也许会用毒品和酒精来解决内心的郁结。
有许多移民家庭的孩子虽然成绩昭然、外表风光,但背地里却一直被学业压得透不过气,最后踏上自杀的路并非鲜有。华人家长对学业成绩过分关注与年轻人的抑郁和焦虑极有关系,而最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没有及时寻求医治,因为对华人家长而言,孩子寻求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损面子的事。
华人向来崇尚读书,离开故土移民他国亦一样要求孩子务必出类拔萃,入名校、修专业;许多时候还不经意说出一些与别人攀比的话,例如:
“我们这么辛苦也是想为你们铺一条康庄大道,如果你不完成,岂不是浪费我们一辈子的努力?”
“我们一切的牺牲就是为你缔造我们昔日没有的机会,你可不要辜负我们!”
家长会很自然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提醒孩子要努力;可是家长也必须留心每个孩子受压能力各异,有的像钢铁,也有的像木头。也许人家的孩子可以承担这样的提醒,但我们的孩子会不会就是那些那群少数经不起压力中的一个?我们也要小心自己的教导方式,是否用羞辱代替鼓励,用愧疚感代替责任心?另外,夫妻感情不好,甚至破裂,都会给孩子添上无形的压力。
我朋友指着书架上的圣经说:“这本圣经是受洗时教会送的。她曾经是青少年团契的一员,可是因为她来得晚,并没有得到其他孩子的完全接纳,她父母之间的张力当然也是问题之一。”
信耶稣的孩子是否等于打了忧郁预防针?这个女生在大学时也继续去教会,不过其他细节就不清楚了,家长也没有问到什么,但最大的难处就是她身边没有共同信仰的朋友。关于朋友对子女的影响力,许多信徒家长不知道,也没有去关心。
基督信仰应该能帮助我们面对压力和困难,可是,对某些年轻人而言,他们在教会里听到的某些言论,却无形中成了他们的另一种压力。
“感谢神!我的儿子得到好几家名校的录取,还有全额的奖学金。感谢上帝,听了我们的祷告!”这样的见证或是感恩,有可能为成绩没有那么优秀的孩子带来难堪或伤害。
“忧郁什么?主耶稣不是说,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因为祂顾念你们。”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来自有灵命追求者的勉励,却会让患忧郁症的年轻人(也包括他们的家长)觉得自己很不属灵。
孩子上了大学后不再参加教会敬拜和团契活动的比率很高,家长虽然知道,但也束手无策。回到教会,没有同龄朋友关心他们的灵命健康,容易生出一种孤单无力感。
忧郁症需要专业人士介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状况,也需要提供生理和心理的治疗。不能只要求孩子“改变你的负面思维”,也不要只说“我们为你祷告!”无论家长或教会兄姊妹,也应该正视这类孩子的需要,立刻安排治疗。
“我们都以为女儿很坚强自律,怎么知道她竟然是那么脆弱!以前我以为那都是人家孩子有的问题,我女儿绝不会那样,可是原来我们只看见她的一面而已,我们真的不了解我的孩子和她的压力!”
求主帮助我们,不是一味地要求、期望孩子要达到我们的标准,而是更加关心他们的心灵健康,也能体会他们所承受的压力。
李道宏 来自台湾,原为医生,后奉献全时间事奉神,牧师。李牧师特别注重教会中第二代的事工。
请阅读作者更多有关子女教育的文章:
1.拉着孩子的耳朵上教堂
2.孩子开始反叛了!怎么办?
3.如何做个好父亲
4.六个秘诀:帮助孩子不以信仰为耻!
5.与子女沟通困难?牧师教你与孩子谈信仰(含音频)
=============
您若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回应或评论。“生命季刊微信平台牧师团”将为你解答疑惑。
生命季刊网页:https://www.cclifefl.org/
|
Leave a Reply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